用电量,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,被认为是经济的晴雨表。
从历年来的数据看,这种结论是基于两个前提的:
一是以制造业、采矿业、建筑业为典型的生产行业,消耗了大量的电力,即我们熟知的高污染、高能耗产业。
二是以制造业、采矿业、建筑业为典型的生产行业,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。
数据表明,2000年前后,第一产业、第二产业这类以生产制造为主的行业,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六成。
2024年,国民经济中,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到44%以下。鉴于服务业贡献度的提升,我们是不是可以说,用电量不再是经济的晴雨表了呢?
能源部门2024年度的全社会用电量数据显示,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9.85万亿度,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0.14万亿度,第二产业用电量6.39万亿度,两者合计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二。
看起来,用电量是经济的晴雨表,仍然有效。
跟历史同期相比,这种比重是上升了,还是下降了?我们整理了2004年以来的全社会用电量数据,将其绘制成百分比图表,用于观察各行业用电量的变化情况。
在长达二十年的电力消费结构中,一直到2019年,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这两大生产型行业的用电量,所占比重才低于75%。
2007年以来,这两大行业所占比重,总体呈下降趋势,2024年下降到三分之二,即全社会每用100度电,有66度用在了第一和第二产业。
此消彼长,生产型行业比重的下降,意味着服务行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所占比重的上升。
2022年度,城乡居民生活用电,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15.5%,之后有所回落,2024年为15.2%。
服务业,属于轻能耗行业,其用电量,直到2018年才突破15%。2024年,服务业(第三产业)用电量为1.83万亿度,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来到18.6%,创下过去二十年的新高。
生产型行业用电量比重的下降,是国民经济从生产制造大国向更高附加值的服务型国家转型的结果。
这种转型,对全社会财富分配机制要求极高,如果制度、思想跟不上转型的要求,这个国家很可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。